《Decemilia地理志》
收藏时间:351/7/11
等级:main 保管单位:Seamus
存放于房间“图书馆海角”的一套百科全书,共10本,记录了Decemilia亚空间中许多房间和特殊生物和物品的基本信息。
该书为本词条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多数情况下,本词条的编写将使用该书原文。
附件:
一条“海角图书馆管理部”的记录:外邦人Seamus于[数据删除]日提交了对《Decemilia地理志》全书的复印申请,申请于当日通过,复印工作已于当日完成。
流浪果
收藏时间:351/7/15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
流浪果,Decemilia亚空间拥有的一种特殊生物。
成熟的流浪果拥有短小的手脚和五官,身体呈椭球形,约为大型西瓜大小。
流浪果成熟后会从植株上脱落,独自远行直到决定停留,并高度模拟周围的一株植物,并开始为期一年的生长。直到成熟前,流浪果会尽可能地还原所模拟的植物的生命活动,直到孕育果实。
流浪果果实孕育期为七天,成熟后流浪果会在植株上存留七天,其会在这七天内择机脱落,开启新一轮的远行,留下来的植株主体会迅速枯萎。
流浪果喜好停留在湿润且有丰富植物生长之处,冷热与各类光照均能适应。流浪果成熟时间一般为每年9月。成熟后的流浪果有很强的迁徙能力,大多数流浪果迁徙距离约200千米,且一般不会选择在原停留地100千米以内的区域停留。
一个流浪果几乎只会化为一株植株,但结果时有小概率产生多个流浪果,此为流浪果种群繁衍方式。此方式表明流浪果无性别分化,也导致流浪果种群出生率较低(基本与死亡率持平)。流浪果是智慧生物,拥有相当的智力,情感和记忆能力。当产生多个流浪果时,仅有其中一个流浪果能够继承原流浪果的记忆和人格,其余流浪果均无记忆,仅拥有和原流浪果相近的部分人格。
作为智慧生物,流浪果种群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使用和Decemilia亚空间居民相同,却拥有独属于流浪果种群的口音的语言。他们习惯独居,少有交流,因此其文化并不发达,习俗也少得可怜。虽然流浪果不存在性别,但他们可以理解性别概念。流浪果之间没有文化意义上的亲属关系,也不存在家庭,但能理解家庭概念。当流浪果种群出现新成员时,则由在同一植株上产生的继承原流浪果记忆的流浪果负责教导其基本常识,在两者关系中,负责教导的流浪果被称为“导师”,被教导的新流浪果被称为“学徒”。
9月为流浪果迁徙月,如果在9月份前往植株茂密的房间,有一定概率能目睹流浪果的迁徙场景。流浪果一般不成群行动,如果能看到结伴迁徙的流浪果是很幸运的事。
糖云樱
收藏时间:351/7/14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
糖云樱,Decemilia亚空间拥有的一种植物,集中分布在房间“马孔多花园”(位于西内环区的一个房间)中的“马孔多糖厂”附近,在部分房间也有移植。
糖云樱和普通樱树同属落叶乔木,枝干与普通樱树相似,于每年9月左右开始落叶。与普通樱树不同的是,糖云樱从落叶后到花谢前均不会出现叶芽。3月上旬,糖云樱枝条上开始出现大量“糖核”。糖核一般为樱桃大小,颜色多为淡粉色的球形糖。普通糖云樱每支大型枝条上约有数十个糖核(包含大型枝条的分枝)。3月中旬为糖云樱花期,花期一般为15天。
糖云樱开花时,会以树干中央为核心产生旋风,旋风风速约为200千米每小时,温度约为20摄氏度。旋风产生时,糖核由外向内会快速升温至约150摄氏度,固态的糖核在高温下逐渐液化,并在旋风的影响下被撕拉成丝状,在旋风中冷凝成固态糖丝,最终变为类似棉花糖的云状巨大花团。
每年从糖云樱产生糖核到花期结束,植株附近会进入晴朗的无雨期,而花期结束时,一场倾盆大雨会将糖云樱的云状花团冲刷干净,糖云樱枝干产生枝叶芽,进入新一年的生长期。
糖云樱林主要围绕马孔多糖厂分布,占地约5平方千米,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50棵每公顷。林中有多条可供行人用于观赏花云使用的小型道路,多为为柏油公路,其中一条连接马孔多糖厂的大门与外界,其余为覆盖有少量植被的土路。
3月为糖云樱赏花期,附近房间居民和Decemilia亚空间中少有的旅者会来到马孔多花园观赏糖云樱花团,一些来自远方房间的居民也会来此观赏。
糖云大樱,位于马孔多糖厂中央的巨大糖云樱树,开花时花团顶峰高度达300米,其余时间枝条最高处约260米,主干高度约50米,直径约15米。糖云大樱俯视近似圆形,直径约400米,拥有近百条巨大枝条。由于茂密的枝叶,每年4到9月,糖厂采光会有很大的问题,而到了9月中旬,糖云樱进入落叶期,落叶的清理也会给糖厂带来很大麻烦。花期时,光0照穿过粉红色花团投射到糖厂中,粉红色光线覆盖大半糖厂,整个糖厂被迷蒙的氛围笼罩。
图书馆海角
收藏时间:351/7/19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
东西长20千米,南北长18千米,高5千米的房间,位于南中环区。
房间中拥有一块边长约10千米的近似于圆角正方形的与西南两侧墙壁接壤的陆地,其余部分为平均深度为300米深的海洋。房间顶部嵌有12个直径20米的巨大人工光源用于提供房间整体光源和模拟日夜更替。房间东西侧壁嵌有多个大型风机,并结合墙壁的温度差,合力制造较为稳定的东风和环境温度。
房间中陆地地形为平原,海底地形为丘陵。长500米,宽15米,高800米的巨大木制书架交错林立于陆地和近海约1千米的区域。书架多东西平行排列,间距多约为30米。书架每楼层高4米,宽5米,分布于书架两面。各楼层边缘有栏杆,顶部有嵌于天花板内均匀分布的明亮小型圆状光源负责提供光照。每层楼层中放置有许多四人用长方形桌子和配套椅子供读者使用,且拥有数十架可移动梯子帮助读者拿取高处的书籍。每楼层书架有十层高40厘米,宽5米,深30厘米的小层用于存放书籍。每个书架的单侧均有10个宽2米的楼梯供上下。正对楼梯的书架被与楼梯等宽的高3米的通道取代,该通道用于连接大书架两侧。通道内部左右设有小型卫生间。
各个书架的各楼层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书架之间的平行楼层由宽3米的吊桥相连,吊桥数量不等,但一般不低于80架。
图书馆海角共有8个港口,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依次用一号港口到八号港口命名。每个港口可容纳多条小型邮轮,并与一大型广场相连,为图书馆海角的人员和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广场上常有贩卖小工艺品的摊贩。
在部分书架之间的较大空隙中存在旅馆和居住区供图书馆海角的居民和游客居住,旅馆因多为长期居住而价格较低。
图书馆海角拥有的各类书籍和各类纸质资料极多,无法统计其数目。尽管有各类人士长期在此阅览,图书馆海角的大部分书籍依然从未被人翻开过。(注:1.图书馆海角所拥有的部分书籍以及资料可能按常理来说并不应该存在于Decemilia亚空间中。2.图书馆海角是林泊百科中亚空间词条“Decemilia”的主要资料来源。)
图书馆海角的书籍所使用的防水纸张较为坚韧,难以被常规物理手段破坏。注意:依然有很多方法可毁坏图书馆海角的书籍或资料,如燃烧,而大规模恶意毁坏图书馆海角的书籍或资料则被视为重罪。图书馆海角的书籍或资料会在每年初始时回到原处(包括已带出房间的书籍)或资料,在上一年被破坏的书籍也会还原,因此如果想要长期保有所阅览的书籍或资料,需要使用手抄或复印等方法。
目前该房间由“海角图书馆管理部”负责管理,该部门主要职责为管理书籍借阅,维护房间环境,维持人员秩序。如需对借阅的书籍进行复印,可向管理部提出申请,一般情况下,申请通过后可以在图书馆专用的复印区免费进行少量复印。
纬度森林
收藏时间:351/7/18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
南北长40千米,东西宽8千米的,高10千米的房间,位于北外环区。北面与旋风寒地相邻,南面与火焱池沼相邻。
纬度森林由5盏半径为100米的巨大嵌入式电灯提供照明,用于模拟太阳光照,均匀分布于顶部的南北中轴线上。顶部还设有大量直径1米左右的吊灯,吊灯线长10米左右,用于模拟夜间的星空。房间顶部及四周墙壁的大半部分用天蓝色渐变涂料粉刷,墙壁底部未使用涂料,呈现墙壁本身自带的米白色砖纹。房间底部为最低处约100米厚的花岗岩岩层,其上覆盖有约6至10米厚的土层。
房间中北部地区有着较多的顶峰高度约100至200米的丘陵,南部主要地形为平原。距离南侧墙壁约500米左右的地区为一个面积约2.7平方千米的东西向长条形湖泊,平均深度为12米,最深处约60米,当地居民称之为果卡司湖。房间中有着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发源于北部丘陵,多条支流在中偏北部地区合而为一,蜿蜒穿过中部地区,最后流入果卡司湖,当地居民称这条几乎贯穿了纬度森林的河流为纳索斯河。
房间光照时间在一年内随季节时间变化,夏至时最长,冬至时最短,时长在约9到15小时之间随《Decemilia部分房间日照时长变化规律》的记载规律变化。
纬度森林的季节变化由南北两侧的火焱池沼和旋风寒地主导。从冬至到夏至,火焱池沼逐渐变得活跃,而旋风寒地逐渐变得平静,此时南侧墙壁和通道对纬度森林的加热幅度变大,而北侧墙壁和通道的冷却幅度减小,从而使房间的温度整体升高,形成了房间从冬季到夏季的变化。而夏季到冬季的变化则刚好与之相反,最后便形成了纬度森林房间的四季变化。
由于南北两侧处于极端状态的房间的影响,纬度森林的气温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的状态,例如在春季时,距离南侧墙壁约1千米的地区平均温度大约为20摄氏度,而距离北侧墙壁同样距离的地区平均温度只有约5摄氏度。整个房间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幅度约为14到20摄氏度(以常年的春季气温为基准加减7到10摄氏度)。
这样的南北温差导致了强烈的大气热力环流,在近地面的区域常年行较为强烈的北风,空气在南下途中逐渐升温上升,并在果卡司湖附近形成强烈的湿热上升气流。于此同时,北部丘陵地区由于底部空气南移,便抽取位于上方的空气下沉,而北部高空由于气流下沉向南抽取空气,因而在房间高空形成了强烈的南风。
由于南侧墙壁的加热作用即使是在高空区域也能发挥较强的效果,因此果卡司湖附近的空气在上升途中并没有明显的降温,因此果卡司湖附近除冬季外少有降水。而在高空中,随着空气的北移,南部墙壁的加热作用逐渐减弱,而北部墙壁的冷却作用逐渐增强,空气温度也逐渐下降,丰富的水汽凝结成云和雨水,于是纬度森林房间自中南部分到北侧均有较为充沛的降水,也因此一年中春到秋季阴雨天居多。
气温和降水的南北差异导致了纬度森林中出现了少有的多种类植物共存的现象,从北至南,依次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中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由于特殊的气温降水分布,在房间南部并没有形成热带雨林,而是由常绿乔木向灌木和草本类植物过渡,因此也在果卡司湖周围形成了一小片较为开阔的草原。
纬度森林中主要生存的陆生野生动物为小型食草类,由于该房间属于生态系统层面的狭小区域,对于大型食肉动物的生态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在纬度森林中大型食肉动物非常少见。房间中鸟类种类较多,而有较强迁徙性的鸟类和大型捕食性猛禽很少。
房间常驻居民约550人,主要分布在房间中部靠近东西侧墙壁及通道的区域,聚落类型为村落。房间主要经济模式为居民采集菌类及药材,经营小型果园,南部果卡司湖由于平坦的地形和晴朗的天气而成为临近房间居民的日常旅游区域,常有游客在此露营。
锈蚀蚂蚁
收藏时间:351/7/13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锈蚀蚂蚁
存在于Decemilia亚空间内的异想,外表与林现的生物“墨西哥蜜蚁”相近。
该种蚂蚁可分泌富含氧化性物质的液体,该种液体能够锈蚀大部分金属。通过这种方式,锈蚀蚂蚁可使钢铁强度降低,以此在钢铁结构中打洞筑巢。
锈蚀蚂蚁一般分布于存在大量钢铁结构且有着少量食物存在的房间中,在钢铁上筑巢,利用硕大的腹部储存并运输食物。锈蚀蚂蚁种群有着和墨西哥蜜蚁种群相同
的组织结构,生活习性也与墨西哥蜜蚁相同。
需要注意:锈蚀蚂蚁的筑巢行为会使钢铁中产生大量孔洞,并锈蚀巢附近的钢铁,导致巢所在区域的钢铁结构强度大幅降低。若筑巢处钢铁结构积累了大量应力,该处结构会有很大的断裂风险。
唤心石漠
收藏时间:351/7/29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
水平边长20千米,垂直高度6千米的房间,位于北外环区。
房间由4盏间隔为10千米的平均分布的直径为150米的嵌入式顶灯负责照明,顶部还设有少量直径1米左右的吊灯,吊灯线长10米左右,用于模拟夜间的星空。
房间整体地形为丘陵,底部为约50米厚的闪长岩基底,表面为石漠和沙漠混杂。
唤心石,一种广泛分布于唤心石漠的岩石,普通的唤心石本色为半透明白色,越高纯度的唤心石透明度越高。
唤心石能够接收外界的声音,能够将环境中情感储存在唤心石中,并通过不同程度的颜色改变和发光反映出其中最为强烈的情感,且能够将反映出的情感传递给周围的唤心石和智慧生物,传递幅度随距离递减,且传递的情感幅度不会高于储存在唤心石中的情感强度。
唤心石能够接收声音中的情感并储存,储存能力与唤心石的纯净度成正比,但这并不意味着唤心石能够长时间储存情感。唤心石中储存的情感会随着时间以未知的形式逸散到环境中,逸散出的情感如果没有被其他唤心石或智慧生物接收,便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一般而言,以这种形式存在于环境中的情感只能存在不到10分钟,很少有超过这个时间的情感留存的观测记录。
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唤心石中储存的情感也是如此,因此清空一块唤心石内储存的情感的方法便是将其储存于相对无声的环境中(如低于30分贝的环境),或是安放于只存在无情感的声音的区域中。可概括为:隔绝声音或隔绝情感。一般而言采用这两种方法可在数小时内快速清空唤心石中的情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大量存储有情感的唤心石存放在一起,由于逸散的情感会被附近的唤心石接收,清空情感所需的时间也会大大延长。
Decemilia的居民发现,唤心石有着安神静心的作用,纯度越高的唤心石作用越明显,于是常有工匠使用品相良好的唤心石打造首饰。唤心石漠也因此成为不少Decemilia的工匠们常去的房间。如果前往唤心石漠旅行,偶遇一名饰品工匠并不是稀奇事。
由于唤心石能够通过发光等形式反映情感,且唤心石漠中地表遍布唤心石,许多乐队会选择来到唤心石漠进行演出。演出时,场地周围遍布的唤心石能够接收演奏者和观众的情感,并通过颜色和光线变化烘托现场气氛,而唤心石具有的延迟情感消退的作用也能进一步烘托演出氛围。因此在唤心石漠开展的演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迷雾花海
收藏时间:351/7/26
等级:bold 保管者:Seamus
水平边长3千米,垂直高度5千米的房间,位于北外环区。
房间由一盏直径100米的大型吊灯组提供光照,存在昼夜更替,日照时间12小时,不存在季节更替。气候潮湿多雨,平均温度约18℃。地形为平原,略有起伏,土层厚约20米,无岩层。
房间中除昆虫和少量鸟类外无动物居住,主要植被为迷雾翠蝶,且地表基本被迷雾翠蝶完全覆盖。
迷雾翠蝶,生长于Decemilia亚空间的异想植物,主要生长区域为迷雾花海,部分居民会作为观赏性植物个人养殖。
迷雾翠蝶主要形态和生长习性与普通翠蝶花(六倍利)相同,主要区别为:迷雾翠蝶的花蕊被许多细长的菌丝取代,繁殖方式也并非大多数有性生殖的植物使用的授粉结果,而是通过菌丝释放的孢子进行增殖。孢子呈灰白色,肉眼难以看见。
每年2到6月和8到12月为迷雾花海的主要花期,届时迷雾花海在无雨时常常弥漫着不同程度的烟雾。烟雾的主要成分为水汽和迷雾翠蝶释放的孢子。临床研究表明,迷雾翠蝶的孢子无法在绝大多数恒温动物体内生存,因此不必担心在迷雾花海的烟雾中有真菌感染的风险。
由于迷雾翠蝶的特殊生存方式,学界对其究竟属于植物还是真菌尚有争议,但因其主要形态为植物,目前将其归于植物界。
普通翠蝶花的花语为自由、纯洁、思恋、永恒的爱情、可怜与同情。但迷雾翠蝶的奇异心态和繁殖方式却难以让其使用和普通翠蝶花相同的花语。据说大多数人看到迷雾翠蝶后,内心会产生寡淡的忧伤、错乱、迷茫等思绪,这更让迷雾翠蝶的来源和花语众说纷纭。